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郑州市回民中学课程规划方案(2018--2021)

发布时间:2018-09-28  作者:郑州市回民中学
 

绿色生态课程:让每一个生命得到自然的成长

——郑州市回民中学课程规划方案2018--2021

郑州市回民中学创建于19488月,坐落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中华腹地、九州通衢”美誉的河南省会郑州市城北路4号,是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示范校。走过七十年的光辉历程,学校已经发展为一所书香浓郁、生机盎然的市属名校。郑州市回民中学教学集团本部下辖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00余亩,拥有初中、高中两学部,包括宏志班、国际班、创新试验班在内的近100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近500名教职员工。集团有郑州惠民中学、郑州慧民外语学校两个直属分校,管城区第三中学、管城区回民中学和惠济区第六中学三个托管学校。

学校秉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绿色办学理念,确立“思想健康、行为规范、意志坚定、方法良好”的育人目标,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位于郑州市前列,学校多个项目或课程已成为区域特色项目,连续多年被郑州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创新先进单位,有着极高的社会声誉。

由于不断优化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学校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连年攀升,增速惊人。好成绩赢得好荣誉,学校先后获得由国务院、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政府、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等上级机关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单位”、“河南文明单位”、“郑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等200多项市级以上奖励,成为在郑州市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热点学校。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力打造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多元化课程的开设和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综合智能的开发搭建了发展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一部分 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

一、    学校的愿景、使命与目标

学校的愿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学校发展成为师生拥有追求卓

越品质,主动发展,充满自然成长气息的特色学校。

学校的使命:

构建适合自然发展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

追求“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课程领导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团队;涵养以“自然成长”为核心价值观的绿色学校文化。

学校育人目标:

面向未来,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意志坚定、方法良好的创新型人才。

思想健康:即悦纳意识明显,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自我认知、乐观处世、信念坚定、自我管约束、自我规划、科学抉择方面的能力突出,富有高度地国家认同感。

行为规范:指规则意识明显,有受人尊重的行为风范。学生在遵规守纪、文明习惯、与人为善、有礼有节、责任担当、主动奉献方面表现突出。

意志坚定:指有生命意识明显,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品质。学生具备预防和处理常见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的知识和能力,有不断改善身心健康的习惯和能力,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公民法律意识。

方法良好:指奋斗意识明显,有不断超越的学习能力。学生具有乐学积累、勤思多省、用于探究、批判质疑、知性审美方面表现突出。

毕业生意象:卓越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发展视野,改变学生的知识格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站在不断超越的跳板上向着卓越的人生腾飞。

 

二、    学生发展的课程需求

调查学生发展的期待。学校层面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统计,

了解学生希望开设的校本课程类别。

三、    家长与社区期待

通过对家长、社区领导居民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学校提高课程实

施质量和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等课程建设期待。

四、    课程资源

学校资源:一是学校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具有课

程开发的基础;二是学校各种功能室,为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

社区资源:学校地处绿城商城古文化遗址区域和少数民族集中居

住的管城回族区,周边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院所等,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

    家长资源:由于高中生源有面向全省招收的宏志生和面向全市招生,初中划片招生,家长来源复杂,这种“复杂”所带来的丰富性也给学校课程建设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哲学

一、学校教育哲学:绿色生态教育

随着近年来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开始渗入到人类社会的种族、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教育生态学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在实施新课标的情势下,用生态学视角研究教学是一种新的探索、尝试和发展。学校结合多年办学经验与传承,提出了绿色生态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合一性、发展性、和谐性!是结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和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学生立场,构建学校发展战略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绿色生态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倡导教育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良性发展、科学开放、和谐健康、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绿色”象征着和谐,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象征着健康的身心,象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象征着优秀的品质。“绿色”既关注师生目前良好的发展状况,更关注师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深层内涵是为师生共同健康发展奠基。

教育生态化,就是借助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研究成果,将其与生态学相结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的过程,争取将机械的、单一的、应试的旧式教学课堂转变成为动态生成、多元开放、和谐发展的生态教学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起“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态观,从而落实“为立人而学习,以学习来成长”的课标主旨,体现人文性在学科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并尊重规律性、生态链,落实知能并进、动态生成的标准观,最终贯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要义。

 

二、学校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得到自然的成长

绿色生态教育,是不以牺牲学生的自有资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学习环境(时间空间、和谐氛围、求知方式)为代价而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教育方式。以“基础+拓展+实践”为建构原则;“兴趣→志趣→志向”是发展目标;通过“教材+导学案/学历案+拓展+自主创新”等进行课程设计。

绿色生态教育要求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出现和谐健康、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改善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感受,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既是教师的课堂能力、课堂艺术、课堂智慧和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现,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把生活融于教育,把情感融于教育,关注学生品格的塑造和未来的发展,让每一个生命自然适切的成长!

第三部分  学校课程目标

遵循深化课程改革的总要求,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掘和统整学校和社区资源,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共有认知性基础类、拓展性研究类、体验性实践类“三大类”课程,彼此互为联系、互相补充,形成了既注重全面素质,又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每一类课程,都有自己承载的目标,分类表述如下:

1)认知性基础类课程

① 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大致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各学科知识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价值。

③ 掌握学科学习的方法与思想,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科的思维方法。

④ 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理解,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2)拓展性研究类课程

① 正确分析自身特长,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② 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学会合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品格,体会互惠、分享的意义。

3)体验性实践类课程

① 能正确认知自我,处理好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观察和参与周围事务的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② 能在人际交往中妥善处理事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调控自己的行为,正确表达自己的心声,提高表达能力,懂礼貌有素养。

③ 积极参与家政生活,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具有独立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素养。

④ 理解健康生活的内涵,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  学校课程体系

一、    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国家课程研究校

本化实施问题;校本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和体验实践类课程两部分。

学校的办学目标,强调了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三大类”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培养这样的毕业生的一种教育理想——人本,即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具有创新能力,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认知性基础类”课程指向学问基础,主要由国家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知识拓展类课程构成,涉及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5个学习领域,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名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

“拓展研究类”课程联结现在与未来,与世界对话,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创造。

“体验性实践类”课程指向人与人、人与社会,涉及学习领域有道德人格、政治文化、领导力、社会实践等,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为一个有道德人、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人提供课程支持,让学生学会做人;课程还指向自己,涉及学习领域有体育与健康、艺术、休闲生活、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为提升学生的家庭生活能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拥有幸福人生提供课程支持,让学生学会生活。

“三大类”课程既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

 

绿色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三个层面,十三个模块

认知性

基础类课程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必修类)

引桥衔接课程(校本课程必修类)

入校教育课程

离校教育课程

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必修类)

文明礼仪教育课程

自主教育课程

拓展性

研究类课程课程

体验性

实践类课程课程

学科拓展提高课程(国家课程选修类)

学科竞赛课程

创客课程

国际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信息类课程

科技工程类课程

艺体类课程

社会体验类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际体验课程

军训、综合社会实践考察类课程

修身课程

社团类课程,校本课程(选修)

创造性思维与技法课程

国外夏令营课程,模联活动课程

 

家长学校课程

培养学生沉稳、胆识、诚信、担当等的品质课程

美育课程(校本课程必修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校本课程必修类)

 

 

 


附:德育课程体系

第四部分  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    课程实施

  国家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  编制校本化的学期课程纲要。每学期编写、修订各学科的

课程纲要,整体设置学期学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形成《郑州回民中学课程纲要》汇集成册,此文本将成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的基础。要求教师在国家课程框架内开发教学内容,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2.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绿色生态课堂教学实施须在“基于标准教学”这一基础下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核心特征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关注目标的设置,重点在于课堂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评一致性”进行。因此学校将继续开展目标导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学历案编制实施为抓手进行落实,即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或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目标的确定应基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确保目标始终在场、评价全程跟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确保学生“在学习”、“真学习”。

3.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与试卷编制。基于课程标准、学期课程纲要及各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设计作业,编制试题,实现课程标准、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的“一致性”。

4.开展旨在课例构建的课堂观察。将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常用方法,聚焦“教·学·评一致性”,建构多样化的、主题式的课堂观察课例,提升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

5.加强过程性的学业质量监测。逐步建立教师、教研组、备课组、学校各司其职的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任课教师立足于课堂监测目标达成情况;教研组、备课组立足于学期课程纲要与作业命题设计,监测学期教学质量;学校质量监控中心借助“必由学”诊断系统依据学期课程纲要,监测分析各科的学业质量。

附选课及指导:

1.选课原则

适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基础、多样选择的框架内,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人生发展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

必修与选修协调进行。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发展有不同意义,在一定学段内两者相互搭配,协调进行。

监护人适度必要介入。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

2.选课流程

学生选课。学生学习《选课指导手册》,选课,网上填写选课单或提交选课纸质稿。

学校编制。课程处汇总并排出选修课程表,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课程表。

个性修习。学生依据个人课表上课学习。

选课指导

学校指导。由课程管理委员会就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手册》使用做出说明,提出选课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指导。行政班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选课的集体指导,在帮助学生制定个人修习计划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学生学习手册》,开展网上选课或提交选课纸质稿。

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课程开设和课程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  开发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要,挖掘教师、家

长与社区资源,不断增加校本课程科目,丰富学生的选择。

 2.集中力量重点开发拓展型课程。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学科拓展课程和兴趣课程。开设社会实践课。如学军、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公益劳动等,使学生走出学校,了解自然与社会,丰富生活世界,开阔视野,满足乐趣,增长见识,锻炼意志。

开设创造实践课。如自主实验: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进行自主探索性实验,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也要进行科技小发明、实用物品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设与大学的衔接课程。以挖掘、拓宽高中知识为主,培养大学思维习惯,适应大学选拔人才模式。

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多个模块课程将智育和德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互相交融,无所障碍,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拓展体验性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不同课程面对的学生对象是不同的。因此,通过学校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的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化场中自我感悟,体会学校课程的巨大影响力。学校站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设计与开展相关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渗透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生活中多一些体验和感受,少一点说教和灌输,在学校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中,学有未来。

3.重点打造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程纲要的编写质量。学校将以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写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化,并逐年进行评审。

 

二、    课程的评价

1.  对本规划方案的评价

 在本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按年度收集相关信息以评价本规划的合理性,每学年末进行阶段性课程评价,并视需要决定是否调整或修订此课程规划方案。

   2.对国家课程实施的评价

学校将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控,教研组、备课组用课堂观察方法评价教师的课堂是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每个教学单元由教师依据学期课程纲要进行自主调研自评;每月组织考试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学校组织学业质量监测及专题评价。

4.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学校将从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与学生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每学期、每学年广泛收集、研讨相关信息,决定某一门课程是否保留、修订或淘汰。

5. 学分管理

基础核心类课程学分认定方式及要求

1)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这五大领域科目的模块学分认定,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评价考查学时完成、作业情况和学习态度三方面,各占5%;终结性评价考查阶段测试和模块终结考试成绩,分别占15%70%.如果该科目没有阶段测试成绩,则模块终结考试成绩占85%

2)根据模块考核总分分为四等,分别是A(30%)B(45%)C(20%左右)D(不超过5%),以上括号中的百分比是指占年级参考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3)等级ABC获得模块额定的基本学分。同时可获得相应学分绩点,其中A等为0.1B等为0.05C等为0.02

4)学生模块考核等级D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一般在下一个学段第一周进行。补考仍不合格,可以重修相关模块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模块不能改修),重修后学生可以向任课老师或班主任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5)学生参加模块补考合格,只取得相应的基本学分,不能获得学分绩点。

6)模块考试内容与期中或期末考试内容相同时,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可以替代模块考试成绩。

7)学生模块考核的原始成绩和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及学分积点、补考的原始成绩和所得的相应学分均应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学生的学分初次认定权在备课组,任课教师应将初次认定结果予以公示,无异议者该结果即为终身认定结果;学生如对认定结果有异议,可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申请复议,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将及时给予答复。

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认定方式及要求

艺术、体育与健康、拓展类选修、提高类选修领域科目的模块学分认定,采取过程性评价,含三个方面:学时完成(20%)、作业考核(或课堂参与情况占20%)和学习态度(10%)、终结性评价占50%

6.学分认定

凡学校规划开设的所有课程一律实行学分认定,纳入学分管理。

必修课程的学分认定。由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教研组(备课组)核实,课程教学处组织公示并确认,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终局复议。

1)按模块认定学分。每一模块教学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认定合格的,获得该模块学分2分(少数学科1分),不合格的记0分。

2)学分认定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组成。过程评价视学生修习过程中的出勤纪律、课堂表现、学习成果(如作业质量、习作论文、手工作品、实际操作等)情况,由任课教师认定;结果评价为模块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统测,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的方式,由学校或学科组统一进行。

3)价结果先按百分制评分或分ABCD四等作等级评定,再认定学分。百分制评分结果在60分及以上,等级评价为C等及以上的,给予本模块的规定学分。评分在60分以下或D等的为不合格,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4)对于模块学分认定不合格者,可向学校申请补考。经补考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补考仍不合格者,不能获得学分。

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由任课教师初步认定学分,课程处组织公示并确认,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终局复议。

根据选修课程的性质,学分认定形式主要有三种:

1)学业认定。主要适用于知识拓展类以及其他便于纸笔测试的选修课程。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时数不少于规定课时的2/3(完成18课时计为1学分)、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合格,即可取得学分。

2)证书认定。主要适用于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以及与竞赛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机构培训、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考试或比赛,获得某项资格或等级证书,均可向学校提出申请学分,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根据发证单位的资质、学习记录和证书,按照18课时折合1学分的标准并认定学分。

3)过程记录。主要适用于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活动记录和总结,有反馈评价,经同学互评,经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可取得学分。

4、毕业标准

根据《国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学生在3年内完成相应的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可以毕业。在以上大前提下,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规定选修课程的48个学分中,学生必须选满社会实践类8个学分方可毕业,占选修课程总学分的16.7%

导学案/学历案评价表如下:

导学案/学历案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标准

编写理念

1.    学生立场

1.    从教师角度和内容角度编写

2.    从学生学习角度编写(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4.    3分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5.    4分的基础上,学习流程尊重学生认识的规律(包括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意义建构、培养兴趣等)

2.    深度学习

1.    以教师教学为流程

2.    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和反思内容,且反思的指向是完善知识结构

4.    3分的基础上,含有学习方法指导内容且以学习方法掌握为重要目标

5.    4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指导将学习引向深度学习(瞄准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深度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原理学习)

3.    教学评融合

1.    仅有教学流程,没有学习内容

2.    有学习内容(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将教和学结合,即有学习指导

4.    3分的基础上,将学和评结合,即有学习评价

5.    4分的基础上,有全方位评价,即有过程评价指示,目标检测任务、课后作业布置

4.    问题引领

1.    开始没有用问题引领课堂

2.    开始设计有引领课堂的问题(是一个带问号的疑问)(但不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问题仅用于导入新课,导入之时问题已回答结束

4.    3分的基础上,问题能够贯穿课堂 ,直至课堂结束才能用所学知识解答

5.    4分的基础上,问题具有很强的学科核心性或吸引力或趣昧性或时效性

学评内容

5.    课标要求

1.    没有陈述课标内容和要求

2.    有课标内容(但不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有课标内容的解读

4.    3分的基础上,有课标内容的学习提示

5.    4分的基础上,课标内容的学习提示准确到位

6.    学习目标

1.    以“教学目标”方式呈现课堂目标

2.    以“学习目标”方式呈现课堂目标(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表述准确(主谓宾语等符合 目标表述规范 ,包括宾语及其条件、程度界定明确)

4.    3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符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包括提供面向不同学生层次的目标体系)

5.    4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直指学生核心素养

7.    评价任务

1.    仅有教学内容 ,没有评价内容

2.    有学习内容(即有评价指向)(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评价内容

4.    3分的基础上,有(至少有一个)与学生经验相吻合的评价情境

5.    4分的基础上,评价任务与目标匹配

8.    学法建议

1.    没有学习方法建议

2.    有学习方法建议(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一般从知识基础或提出问题开始指导学习方法

4.    3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指导符合学生认识特点或学科内容属性(须有相关的表述支持)

5.    4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指导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学科内容属性(须有相关的表述支持)

9.    学习过程1

(学前准备)

1.    无学前准备(预习)环节

2.    有学前准备(预习)环节(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学前准备(预习)包括前备知识和学习任务

4.    3分的基础上,学前准备(预习)提供情境化的学习资源且从中提出问题

5.    4分的基础上,学前准备(预习)的设计为学习过程做了良好的铺垫

10.             学习过程2

(学习进阶)

1.    无明显的学习进阶体现(学习进阶是体现学习目标组成或目标层次的学习流程)

2.    有明显的学习进阶体现(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有与分解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进程且简练不冗余(不堆砌)

4.    3分的基础上,有基于学习情境的知识联系与建构,或有知识的结构化表达

5.    4分的基础上,有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或有知识的理解与批判

11.             学习过程3

(过程评价)

1.    学习过程中无明显的过程性评价

2.    学习过程中有明显的过程性评价(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过程性评价与目标对应(试图去促进目标实现)

4.    3分的基础上,过程性评价除了学生说答、写答之一外,还具有一种新形式,如基于讨论探究、基于表演演示、基于作品展示的评价等

5.    4分的基础上,过程性评价得体并且能起到促进学习目标实现的作用

12.             目标检测

1.    没有学习目标检测设计

2.    有学习目标检测设计(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检测设计与学习目标有对应意识(实际未能对应)

4.    3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检测设计与学习目标(分解后的具体目标成分)对应较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均可,但要有联系的文字叙述)

5.    4分的基础上,学习目标检测设计可能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3.             课后作业

1.    没有课后作业设计

2.    有课后作业设计(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课后作业有面向学习目标内的巩固内容(预期难点)

4.    3分的基础上,课后作业设计还有面向学习目标外的提高或拓宽内容(后续学习内容铺垫)

5.    4分的基础上,作业设计质量较高(或有新意,或情景化,或经典等)

14.             学后反思

1.    没有基于学生角度的有引导和提示的学后反思设计

2.    有基于学生角度的有引导和提示的学后反思设计(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学后反思中提示其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

4.    3分的基础上,学后反思中提示其自我诊断的要求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

5.    4分的基础上,学后反思中的提示顾及了后续学习内容的铺垫或对学历案编写进行评价以利其修改

专业水准

15.             教育专业性

1.    没有明显的教育专业特征

2.    有一定的教育专业特征(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可以间接发现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4.    3分的基础上,设计中明显有先行组织者、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痕迹

5.    4分的基础上,设计中有真实的探究(具有开放性特征,无现成答案)等新的学习方法或新的学习教育理念

16.             学科专业性

1.    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专业水准

2.    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水准(但不符合3分以上要求)

3.    2分的基础上,有明确的核心素养方面的学习目标

4.    3分的基础上,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设计有专业水准

5.    4分的基础上,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过程设计有专业水准

 

第五部分  组织与保障

组织与保障。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与学科组长与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审议;成立由学校领导与教师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心,负责校本课程开发;成立“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究中心和学历案教学研究中心,由教师代表组成,负责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成立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 职责:依据《学校学分认定标准》,指导教师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对认定过程中的争议问题进行处理和仲裁;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各年级成立分中心)。职责: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选课。

师资保障。充分挖掘教师的课程开发潜能,并对教师进行持续培训,通过内容丰富的培训,为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提供师资保障。

资源保障。借助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指导和学历案联盟平台,利用好专业资源;借助学校历史资源与周边环境地域资源、社区与家长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发展开发更多、更好课程。

制度保障。每学年进行课程发展回顾,总结课程建设;每学期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活动,并进行优秀课例评选。

 

 

 

 

版权所有: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 豫ICP备15024597号-1
地址:郑州市城北路4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6316328 电子信箱:zzhz06@163.com 官方微信号:zzshmzx
教育专项备案:2010010030044 网站维护:教务处信息中心 电话:0371-6634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