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窗

从“习得性无助”谈考后心理

发布时间:2014-11-14  作者:郑州市回民中学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他们把大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对于人来说,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其实, “习得性无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表现出来。面临困难或挫折时,例如遭遇考试的失败,一些人会在抗争一下后就选择了放弃,而另一些人却能够坚定地拼搏下去,直到取得成功。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望的环境,有的只是绝望的人。永不言败,是成功者的座佑铭,而破罐破摔, 则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版权所有: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 豫ICP备15024597号-1
地址:郑州市城北路4号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6316328 电子信箱:zzhz06@163.com 官方微信号:zzshmzx
教育专项备案:2010010030044 网站维护:教务处信息中心 电话:0371-6634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