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成绩中等,无论家长怎么辅导、督促,无论给孩子吃什么样的营养品,也无论孩子怎么努力,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没办法搞上去。家长和孩子对此都是束手无策。
一位李姓家长说,孩子今年读初一,原来在小学上学时孩子的成绩是班上前几名的,现在升到初中以后,孩子在班上就是中等生了。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孩子升学,从原来的学校来到一个新的学校,排名成绩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事。可这位家长很难接受。
一位学生家长说,孩子平常的学习成绩已经成了她的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这位心情焦急的家长对我们说,谁要是把她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她愿意花高价都可以。
要理解成绩中等的孩子 为孩子成绩中等而焦虑,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心态。 就家长而言,这样做有他的理由,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而升学竞争说到底就是名次的竞争,因为现在能够读大学的孩子就是排在前面的那些孩子。做家长的觉得只有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力争取得好名次,才能使孩子们在将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合乎逻辑的想法。
问题在于,无论社会需求如何变化,家长观念如何更新,都无法令众多的孩子都成为第一。况且,孩子就是孩子,有懂事早的,也有懂事晚的。他们要按照各自的节奏自然地成长。
其实,做家长的可以先看一下:孩子成绩中等,究竟是孩子主观上没有努力呢?还是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只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进步。
实际上,大多数成绩中等的孩子都是些好孩子,他们学习努力,为中等成绩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深,孩子每天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成绩保持在中等的水平。做家长的有理由肯定和鼓励他们,却没有必要再去责备他们,如果说这些孩子尽了努力还是以中等的步伐前行,这只是说明这样的前进速度对于他们是合适的。家长应当坦然地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孩子进步时给予几分奖励,在孩子后退时给予几分安慰与帮助。
成绩中等并不糟糕
从长远来看,孩子成绩中等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因为中等生是班级里的大多数,在这个群体中孩子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焦虑与冲突。他们既不会因为成绩拔尖而遭人嫉妒,在争名次的风口浪尖上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因为学习跟不上而焦灼不安,他们跻身于这个大多数的群体而享受着较为纯净的友情,他们因为普通而少受干扰与压力,享有较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在学习上,中等生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学校的课程就是针对他们的情况而设置的,所以从理论上讲,中等生是校园里身心发育最充分、满足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一般来说,他们开朗随和、乐观健康,容得了别人比自己强,也能体谅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对于名次的上上下下也怀着较为宽容的心态,不至于太过敏感,这为他们成年后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中等生的位置有助于他们较为轻松顺利地度过动荡不安的青春期。
我们对孩子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无非是希望他能成长得顺当一些,成年以后能过得幸福一些。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幸福与学历、职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情感、智慧、心理素养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成绩中等而性情平和快乐,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会出类拔萃,也许没有太大的出息,但至少他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不会让做父母的太操心。
把目标订得低一些
一位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时常给他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如努力学习争取期末考到班上前三名等。可几年下来,孩子不但没能实现她制定的那些目标反而变得灰心丧气,越来越没有信心。原来,这个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等,对这个孩子来说,要他在现有的这个基础上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极小,目标显然过高,结果只会适得其反。